★什么是“光环效应”
考虑到某些同学比较健忘,还考虑到某些同学没有看过上次的帖子,俺再啰嗦一下“光环效应”的解释。
“光环效应”也叫“光晕效应”或“晕轮效应”,是指对某人的某个【显著的】局部特征的看法被盲目扩大化,变成对此人整体的看法。维基百科的解释在“这里”。
上述这个定义是针对“人”而言的,不妨称之为狭义的光环效应。假如把上述定义中的“某人”替换成“某事物”,这种效应依然存在,俺暂且称之为广义的光环效应。
另外,很多同学误以为光环效应中所说的“显著特征”就是指优点。其实捏,某些显著的缺点也会引起光环效应。后面的介绍中,俺会把优点引发的光环效应称为“【正向】光环效应”,反之则称为“【反向】光环效应”。
★消极影响举例
为了先给大伙儿一个较深刻印象,俺先来举几个例子。
◇偶像崇拜
所谓的“偶像崇拜”,古今中外,屡见不鲜。随便举几个例子:比如当今的追星族(貌似各国都有)、比如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崇拜毛太祖、比如纳粹德国的民众崇拜希特勒......
上述这些(崇拜偶像的)人都是受到了“光环效应”的影响,而导致了这种狂热的行为。
◇技术口水战
在IT领域有很多光环效应的例子(尤其是广义的光环效应),先来说说口水战这事儿。
俺最深恶痛绝口水战首推“编程语言口水战”(所以俺凡是写编程语言的帖子,都很小心,生怕被口水淹死)。这类口水战常见诸于各大 BBS,且往往旷日持久。参与其中的狂热斗士,大都属于某个编程语言的 fans。当他/她开始学习这门编程语言的时候,由于被该语言相关的某个显著特点(比如语法、库、应用)所吸引,继而为之倾倒;然后光环效应开始在头脑中发酵,导致该 fans 对这门语言的缺点视而不见;然后这些 fans 但凡听到有人批评此语言的缺点就火冒三丈、暴跳如雷;然后口水战就轰轰烈烈地开打了......
除了编程语言的口水战,IT 行业还有其它各种口水战。比如:
桌面操作系统有“Windows vs Linux vs Mac”
编辑器有“Emacs vs VI”
POSIX 桌面环境有“KDE vs Gnome”
手机系统有“Android vs iOS”
......
上述这个清单,俺还可以继续列出一大堆(貌似口水战在每一个 IT 领域都会出现)。虽说这些口水战所属的领域差别巨大,但导致其产生的心理学根源是类似的(后面会说)。
◇技术银弹
关于啥是“银弹”,俺当初在点评《人月神话》的时候,有专门提到,请看“这里”。
IT行业(尤其是软件业)经常充斥着各式各样的“银弹”,号称包治百病。比如软件行业曾经鼓吹过的银弹有如下:“面向对象、组件技术、设计模式、CMM、UML、敏捷开发、RAD、SOA、......”。当然,很多忽悠银弹的家伙,是出于商业目的,这与本贴的主题无关。但是忽悠出来的银弹还是有很多人相信,这就很有意思了。那些【被忽悠】的人,之所以对银弹的效果深信不疑,一定程度上也可归因于“光环效应”。
◇某些民族偏见
前面几个例子都和“正向光环效应”有关,俺再来举一个“【反向】光环效应”的例子。在说这个例子之前先声明:俺不是哈日族,而且也不太喜欢日本文化。
比如国内的很多人,对于日本人的看法都过于片面,陷入了“反向光环效应”的误区。这些人但凡提到和日本有关的东西,立马一脸的不屑,开口就是一顿贬谪之词。不把日本人骂得狗血喷头,誓不罢休。为啥会这样捏?俺斗胆揣测一番。
大部分国人对日本(包括民族、文化等方面)的了解,都始于抗日战争相关的材料(比如小时候看的抗战题材电影、某些小学教材上的内容、等等)。由于这些资料都是刻意强化日本人丑陋的一面,接触久了,难免会引发“反向光环效应”,把日本在二战中的缺点盲目扩大到其它的方方面面,进而全面贬低/否定和日本相关的一切东西。
★它是如何起作用的?
前面举了这许多例子,足见光环效应的影响范围之广。俺结合自个儿的理解,分析一下这玩意儿的作用为啥这么强烈。
事先声明:俺不是心理学专业的。所以下面的分析总结大伙儿姑且听之,可别跟俺较真哦 :-)
◇一致性原则
有一本很经典的心理学书籍叫《影响力》(在之前的帖子,俺大肆鼓吹过此书,建议没看过的同学一定要看看)。书中介绍了【一致性原则】。通俗地说就是:人的潜意识里有保持各种东东(包括观点、看法、立场......)一致性的倾向。具体表现在:当你正面评价某对象(包括人或事物)时,你在潜意识里会排斥该对象的负面评价;反之亦然。
比如当你很喜欢自己的情人(或配偶)时,你在潜意识里面就会排斥掉对方的缺点和不足。这种排斥的行为是下意识(可能是“本我”)进行的,甚至你自己(也就是“自我”)都没有察觉到。
◇和“首因效应”相结合
所谓的“首因效应”,通俗地说就是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。在你对某人(某事物)进行认知的过程中,第一印象会很深刻。如果这个第一印象所接收到的正好又是对方某个鲜明的特征,那“首因效应”和“光环效应”就会叠加起来,效果会更加明显。
比如通常所说的“一见钟情”,往往是结合了首因效应和正面光环效应。
◇选择性“失察”和选择性“失忆”
当某个对象的光环效应开始显现之后,有些人就会出现"选择性失察"或"选择性失忆"。这里所说的“失察”,就是对某些东西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比如前面提到的追星族,只观察到偶像的优点,而看不到偶像的缺点(也就是选择性失察);即使偶像发生重大的丑闻/绯闻,很多追星族也会出现选择性失忆,对这些丑闻/绯闻,淡忘得特别快。
选择性“失察”和选择性“失忆”的起因,可能是由“一致性原理”引起;而选择性“失察”和选择性“失忆”的结果,又强化了认知的一致性。两者形成正反馈,互相强化,使得认知的“光晕”越变越大。
★如何避免它的负面影响
看到这里,有些同学肯定在琢磨:要咋样防止光环效应的负面影响捏?下面来说说俺的几个方法(是否管用,因人而异)。
◇避免过早下结论
当你初次接触某个对象时,切勿轻易下结论。草率下结论容易触发潜意识里面的“一致性原理”,进而影响你做出客观的判断。
另外,初次接触某个对象时,前面提到的“首因效应”很有可能会干扰你的判断。这也是避免匆忙下结论的原因之一。
◇优缺点都有所了解,再下结论
刚才说到不要过早下结论,那要等到啥时候才能定论捏?俺的习惯是:至少要收集某个东东的优点和缺点、正面和反面的信息之后,才会考虑去下结论。当你光了解某个对象的优点或者光知道其缺点,那做出的结论往往有失偏颇,不够客观。
◇适当考虑反面的特质
当你非常喜欢/热衷某个东东(可能是某个或某事物)时,不妨反问一下自己,这个东东难道没有什么缺点吗?反之,如果你非常反感/厌恶某东东时,也可以刻意反问自己,这个东东难道没啥优点吗?
通过这样的反思,或许有助于你发觉原先的认知偏差。
俺博客上,和本文相关的帖子(需翻墙):
《思维的误区:从“沉没成本谬误”到“损失厌恶情结”》
《不要成为“粉丝”——谈谈“偶像崇拜”的成因和危害》
《天朝民众的心理分析:圣君情结》
《天朝民众的心理分析:斯德哥尔摩综合症》
《“心智模式”系列:如何面对【逆境】?——兼谈“斯托克代尔悖论”》
《关于社会认同和从众心理——从连环跳楼事件说起》
《说说世界杯的球迷——关于粉丝的心理》
版权声明
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,作者皆保留版权。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,保持本文完整,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网址:https://program-think.blogspot.com/2009/05/halo-effect.html